|
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丨“精细农业”正崛起今秋丰收不寻常。经历疫情和涝旱灾害的考验,全省早稻总产增加,中晚稻丰收在望,生猪生产恢复势头良好。 粮猪安天下,筑稳“压舱石”。4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牢记习“三个着力”的殷殷嘱托,以精细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抗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稳住了“基本盘”。 2016年3月8日,习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嘱托湖南要抓好“三个着力”,其中之一就是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两会”归来,省领导密集调研,走访一线听实情,问计专家谋发展,探寻农业现代化科学路径。 一方面,农产品遭受生产成本“地板”抬升与价格“天花板”的挤压,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施用大水、大肥、大药,过于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的问题。在市场上,绿色、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 “习的殷殷嘱托,为湖南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书记杜家毫多方调研,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后提出,立足湖南实际,农业现代化必须走精细农业之路。 湖南人多地少,人均仅有一亩地,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传统的粗放式发展,“粮猪”独大,结构较为单一,农产品品牌不响,农业大而不强。 纵观农业资源禀赋和湖南差不多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发展精细农业,走上农业现代化之路。 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决策部署,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精细农业上升到全省战略,各级各部门开展大讨论、大交流、大调研;省里分批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代表到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学习考察,大家对精细农业由陌生到熟知山东黄锈石,不断探索蹚出新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发展精细农业,湖南粮猪优势只能增强,不能丝毫削弱。同时,加快打造蔬菜、茶叶、油料、水产、水果、中药材、南竹等千亿产业,精准定位“一县一特”“一特一片”,破解农业区域结构趋同问题,形成特色差异互补发展局面。 发展精细农业,农产品是否优质,市场说了算。省里扶持农民“埋头种地”的同时,引领农民“放眼观市”。 几年来,全省持续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已覆盖1.9万个行政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覆盖率达95%。农民不出村,市场入眼底,“种什么、种多少”做到心中有数。 农产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物流补短板,省里大力支持冷链物流、专业市场建设,推动电子商务进村。久藏深山的靖州杨梅、瑶山雪梨、炎陵黄桃,如今只需网上订购,冷链物流配送,数小时抵达长沙。 一只红薯十八变香料,土鸡分割成几十个生鲜产品进超市,东江鱼、临武鸭开发出熟食休闲系列,做足精深加工,拓展增值空间。 精细化生产加工,一粒“玉针香”米产出十粒米的价值,新法冰镇让“顺祥”小龙虾远销欧美,吃干榨净让湖南橘瓣罐头加工领先世界。 推进“品牌强农”,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公共品牌,主推地理标志产品,参展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农博会、绿博会、食博会,“潇湘绿茶”“安化黑茶”“湖南茶油”“湖南菜籽油”等品牌也越来越响。 从“粗放”到“精细”,理念一变天地宽。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新时代的“鱼米之乡”。 7月8日,省委书记杜家毫第二次来到湘佳牧业总部,考察企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情况。企业在直接带动3000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同时,还实现了养殖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和全产业链发展,他高兴地对公司董事长喻自文说:“六年不见,刮目相看。” 湘佳牧业让石门土鸡变“凤凰”,进入 了全国大中城市的沃尔玛、家乐福、步步高等70多家中外超市2700家门店,每天的销量高达8万只。今年4月,公司在深交所中小板首发上市,成为中国生鲜家禽上市“第一股”,其品牌价值高达45.94亿元。 推进精细农业发展,省委、省政府以现代农业“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合作化、规模化水平。 深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全省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强筋壮骨”。 深入实施“百片千园万名”工程。省市县层层创办结构调整示范片,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选派1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运用新科技,示范新技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 在“百千万”工程扶持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壮大。去年,全省家庭农场达到4.79万户,农民合作社达到10.5万个,新型职业农民达到20.7万人,成为发展精细农业的“领头雁”。 新型经营主体不仅数量增长,实力也大大增强。省财政扶持的3000余家现代农机合作社,中央和省财政给予农机购置补贴,每家先进农机具购置额逾100万元,耕整机、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成为标配。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我省布局“四带八片五十六基地”,名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到4200万亩,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 岳阳市屈原区创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多家农机合作社承担全区90%的双季稻种植。种粮大户姜光辉告诉记者,种了半辈子水稻,如今大开眼界:手机下载应用,水稻病虫害防控一目了然,通过网上“点菜”,轻松购买育秧、机耕等服务。 洞庭湖区的南县、沅江、华容,种粮大户爱上“稻田+”。稻田放养小龙虾、鸭子、青蛙,与水稻同生共长助力机械臂,少施化肥农药,生态稻米价格赶超泰国米。 在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的精细蔬菜基地,记者看到连片3000亩菜园,铺设水肥一体塑胶管精密铸件,加装智能化计量设施,每一蔸菜要“喝”多少水、“吃”多少肥,通过智能调配,自动滴灌到蔬菜根部土壤。 基地负责人周福初告诉记者,这种水肥一体化设施,每亩一年可减施化肥30多公斤,浇水减半,蔬菜品质产量更有保障,每亩毛收入高达4万元。 在武陵山区,茶叶生产迈向标准化。一杯“潇湘”茶,融入上百个工艺参数,品质口感始终如一。 炎陵黄桃、瑶山雪梨、洪江黄金贡柚,这些精细农业结出的“风味果”,外观内质都不输进口水果,在农博会上频频捧得金奖。 石门土鸡变“凤凰”,生态猪场似花园,油茶结出致富果,特色瓜果出“深闺”……精细农业已花开三湘四水。 壮大精细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快新技术示范引领精细农业发展,形成从基地直达市场的全产业链、全信息化生产营销格局,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质量效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9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5元,增长9.2%。实践证明,精细农业这条路子走对了,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3月9日,省委书记杜家毫来到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工厂调研春耕生产工作。他强调,要在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做好春耕生产特别是早稻生产,努力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倒逼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水平,奋力夺取夏粮丰收,继而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应对外部形势变化,省委、省政府把抓好春耕备耕作为稳定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抓早稻面积的落实,抓良种良法的推广。 我省下达早稻播种1830万亩的任务,层层压实目标责任,相关部门形成支农“合力”,及时调运种子、化肥、农药至生产一线,确保不误农时。 进入3月中旬,战疫正值关键时候。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在研究部署春耕生产会上坚定地说,落实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政策,牢牢守住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 “当时真是两难选择。”衡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按进度,春耕已不容延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关键时刻,新型经营主体显身手。全省以合作社为主要依托,集中育秧300万亩,解决散户育秧难题,为早稻稳面积提供充足的“基本苗”。 战疫之年,“农机力量”靠得住。今年春耕,全省先后投入500万台农机,机械化种粮1000万亩,担当种粮“第一主力”。 在洞庭湖区,供销系统入股合作社,拓展土地托管新模式,发挥优势当好“田保姆”。湖区的岳阳、益阳、常德3市,早稻种植面积增加100万亩左右。 打好早稻生产第一仗,我省组织科技服务团,一个团队包一个主产粮县,专家结对种粮大户,主推高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疏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 6月下旬至7月上旬,早稻进入成熟收割期,全省气候呈“北涝南旱”特征。在洞庭湖区,广大干群持久奋战抗高洪,同时组织农机抢收抢种,把损失降到最小;在湘南一季稻区,科学调水保灌溉,全力以赴夺丰收。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今年来,湖南早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196.7万亩,总产同比增加57.3万吨。在遭遇疫情和涝旱灾害的双重夹击下,实现了早稻增产的目标,为全年粮食夺丰收打牢基础。 应对非洲猪瘟的影响,省里把今年生猪年度存栏3100万头、出栏4200万头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用地审批,加大金融扶持,落实绿色通道,促进生猪稳产保供大项目落地投产。去年9月以来,全省累计新建、改扩建规模猪场2358个,其中单场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84个,年出栏20万头以上的全产业链项目17个,新建猪场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等生态环境容量大的地区。 随着大型猪场纷纷投产,上半年湖南生猪出栏2204.2万头,猪肉产量164.8万吨,均居全国第二位。专家预计,全省今年有望超额完成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 |